物流行业“内卷”下,车主与车队的生存突围路

2025-11-20 13:13 涡轮油侠

先看行业大形势,不算乐观但藏着转机。

   2025年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达360万亿,比去年只涨了2%多一点,可公路货运指数反而跌了2%,整车运价更是同比下滑14.6%。简单说就是:货量没涨多少,拉货的车却越来越多,抢活变得越来越难。但另一面,行业“反卷”的力量也在生长——大货主开始重视运输安全,车厂推新能源货车,科技平台让找货更高效,这些都在悄悄改变竞争规则。

卡车司机的生存现状,是行业冷暖最直接的镜子。

   超过六成司机是个体经营,自己买车自己跑,可三成多背着车贷,近七成没稳定货源。每天开车12小时以上的司机占三分之一,月均收入大多在5000到8000元,还得面对职业病、运费拖欠的问题。46岁以上的司机越来越多,35岁以下的却在减少,年轻人觉得这行“累、险、不体面”,行业面临后继乏人的隐忧。不过个体司机里也有例外,那些找到稳定专线、会用平台的人,月入过万也不是难事,关键在“找对方法”。

对个人车队来说,单纯靠“多拉快跑”的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,转型才能活下去。

   河南的杨卫峰就是个好例子,他之前搞土方运输,80多台柴油车没活干,转去深圳做冷链物流后,用5台电动轻卡打开了新局面。他的经验值得所有车主借鉴:选对赛道很重要,冷链、生鲜这些刚需货运,比普货更稳;换新能源货车能省成本,夜间谷电充电每公里成本才两三毛钱,比油车省一大半;精细化管理是关键,他规划固定线路、两头充谷电,还抓温控服务,让车队在运价下跌时仍有利润。

个人车队的未来,离不开“专、精、新”三个字。

“专”就是做细分领域,别什么货都拉,像冷链、危化品这些需要专业服务的领域,竞争没那么激烈;

“精”指的是管理要细,算好充电成本、规划好线路、培训好司机,每一个细节都能省出利润;

“新”就是拥抱新技术,用数字平台找稳定货源,给车装智能设备监控油耗和车况,这些都能帮车队提高效率。

   行业再卷,也总有突围的人。对车主来说,看清趋势比埋头跑车更重要:别再盲目跟风买车,先找好稳定货源;别心疼转型成本,新能源和精细化管理是必答题;更要善待司机,他们的服务质量才是车队的核心竞争力。物流行业不会消失,只会淘汰跟不上变化的人,找准方向、精耕细作,就能在变局中站稳脚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