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“碳中和”从目标变为行动,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全球,一场关乎汽车“血液”的静默革命正在上演。曾经被传统矿物基和合成润滑油主导的赛场,迎来了一位身披环保战袍、性能卓绝的“侠客”——生物基润滑油。而在这场变革中,中石化、中粮科技等国家队巨头的技术突破与产能布局,正让这位“绿色油侠”从实验室加速驶入寻常百姓家。
一、碳排放降低 35%:从原料端切入的绿色革新
与以石油为原料的传统润滑油不同,生物基润滑油以植物油脂、糖基化合物等可再生资源为基础,通过酯化、加氢与功能化改性制得。据中石化润滑油公司测算,若全流程采用生物基替代方案,单吨润滑油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可降低 约 35%。
这种减排效应不仅体现在生产端,更贯穿使用阶段——由于其分子结构含氧基团较多,燃烧过程更完全,尾气颗粒物排放减少约 20%。在碳足迹管理成为车企必答题的当下,生物基润滑油无疑是助力整车厂降碳的新解法。
二、纳米纤维素增强:摩擦系数低至 0.029 的“隐形黑科技”
过去,生物基油最大的问题在于抗磨性和热稳定性不足。中粮科技研发团队以纳米纤维素为增强骨架,通过表面羧基化改性,使其在润滑油体系中形成稳定分散的微结构网络。
这一技术显著降低了摩擦界面的剪切应力,使摩擦系数从传统生物酯油的 0.08 降至 0.029,接近高端全合成 PAO 基油的性能水平。同时,纳米纤维素在高温下能形成“自修复”保护膜,有效延长润滑油寿命约 25%。
“这就像给油加了一层‘防磨盔甲’。”——涡轮油侠点评。
三、适配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:低温流动性与绝缘性双突破
新能源汽车的传动系统(包括电驱、减速器与轴承)对润滑油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:低温启动流畅、不导电、兼具冷却与防磨。生物基分子结构的极性特征,使其天然具备良好的电绝缘性与热稳定性;再配合酯基分子的高黏温指数,使其在 –40°C 下黏度保持率提升 18%,完美适配纯电平台的极端工况。
目前,中石化与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(含比亚迪、长安深蓝等)开展了生物基齿轮油和电驱冷却润滑液的台架及道路联合测试,表现均超预期。
四、产业化加速:50 万吨级产能布局已落地
据行业公开信息,截至 2025 年底,中石化茂名分公司和中粮科技在江苏、吉林的两大生物基润滑油生产基地已实现 合计 50 万吨级年产能布局。这意味着生物基润滑油不再只是“实验室概念”,而将成为可规模供给的工业产品。
随着下游车企、装备制造与风电行业的试用扩大,预计到 2027 年,中国生物基润滑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百亿元,占润滑油总消费量约 8%。
五、从“油品革命”到“碳资产”
润滑油不只是机械的血液,更是碳排放管理的关键变量。
当“绿色分子”与“智能制造”叠加,润滑油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保护金属,而成为推动低碳交通体系的隐形力量。
正如涡轮油侠所言:
“下一个汽车时代,不止电驱,更有绿色润滑的崛起。”